鱼白皮病发病原因
鱼白皮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涉及病原体、鱼体自身状况、养殖环境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
一、病原体感染
(1)嗜水气单胞菌主导:鱼白皮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发。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通常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立即对鱼体造成危害。然而,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水温、pH 值等条件适宜时,嗜水气单胞菌会大量繁殖,数量急剧增加,感染鱼体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2)其他病菌协同:除嗜水气单胞菌外,一些其他条件致病菌也可能在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参与感染过程,与嗜水气单胞菌协同作用,加重鱼体的病情,促使白皮病症状的出现和恶化。
二、鱼体自身因素
(1)体质与免疫力:鱼体自身的体质和免疫力是抵御疾病的关键。若鱼在苗种培育阶段营养不良,或长期投喂单一、营养不均衡的饲料,会导致鱼体生长缓慢、体质虚弱,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这样的鱼在面对环境中的病菌时,就更容易被感染,从而引发白皮病。
(2)应激反应影响:各种应激因素会对鱼体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水温骤变、水质突变、拉网捕捞等,会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体内激素失衡,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此时,原本存在于水体中的病菌便有机可乘,侵入鱼体引发疾病。
三、养殖环境因素
(1)水质恶化:水质是影响鱼健康的重要因素。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过多,溶氧量不足,pH 值不适宜,都会使鱼体处于不良的生存环境中。这种环境不仅会削弱鱼的体质,还会促进病菌的滋生和繁殖。例如,当氨氮含量过高时,会对鱼的鳃和皮肤造成损伤,使病菌更容易侵入鱼体,引发白皮病。
(2)底质污染:池塘底质中积累的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发酵,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使底质恶化。底质中的病原菌会随着水流扩散到水体中,增加鱼感染病菌的几率,进而诱发白皮病。
四、饲养管理不当
(1)投喂问题: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或投喂量过多导致残饵大量堆积,会污染水质,为病菌滋生提供条件。此外,不规律的投喂习惯,如投喂时间和投喂量不稳定,会使鱼体消化功能紊乱,影响鱼的健康,增加患病风险。
(2)密度与混养:养殖密度过大,鱼群过于拥挤,会导致鱼体之间相互摩擦、碰撞,造成鱼体受伤,为病菌入侵创造机会。不合理的混养方式,如将不同食性、生活习性差异较大的鱼类混养,可能会引发鱼群之间的争斗,同样会使鱼体受伤,增加白皮病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