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赤皮病发病原因
鱼赤皮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损伤因素
(1)机械性损伤:在拉网捕捞、运输以及放养过程中,操作如果不够细致和规范,鱼体很容易因相互挤压、碰撞或被工具刮擦而受伤。比如在将鱼从一个养殖池转移到另一个养殖池时,若网具粗糙,就可能刮掉鱼的鳞片,使鱼的皮肤暴露在外,为病菌入侵提供了通道,从而引发赤皮病。
(2)寄生虫侵袭:鱼虱、锚头鳋、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在鱼体表面时,会用口器或吸盘吸附在鱼的体表,造成鱼体皮肤、鳃等组织损伤。这些伤口不仅会使鱼体疼痛不适,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机能,还会让细菌更容易感染鱼体,进而诱发赤皮病。
二、水环境因素
(1)水质恶化:养殖水体中如果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或者溶氧量不足,就会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例如,当池塘换水不及时,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大量积累,就会引起水质恶化,增加鱼感染赤皮病的风险。
(2)水温变化:水温的急剧变化会使鱼产生应激反应。如在季节交替时,水温骤升或骤降,鱼体一时难以适应,生理机能会受到影响,此时鱼的体质变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赤皮病。
三、鱼体自身因素
(1)鱼体免疫力低下:如果鱼在苗种阶段营养不良,或者长期投喂单一、劣质的饲料,会导致鱼体生长缓慢、体质瘦弱,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不足。这样的鱼在面对环境中的病菌时,就更容易被感染,进而引发赤皮病。
(2)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鱼对赤皮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草鱼、青鱼等品种相对更容易感染赤皮病,这可能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免疫系统特点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