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疖疮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疖疮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一、病原
鱼疖疮病主要由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二、症状
病鱼通常在背鳍基部两侧或臀部出现疖疮,起初为小的红肿区域,随后逐渐扩大并隆起,形成明显的疖疮。疖疮的大小不一,直径可达 1 - 5 厘米。
随着病情发展,疖疮内部会积聚大量的脓血,使疖疮呈现出白色或淡黄色的脓状,触摸有柔软感。
严重时,疖疮会溃烂,形成开放性创口,导致肌肉组织暴露,有脓血流出,发出腐臭气味。病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离群独游,身体消瘦,体表黏液增多,病情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鱼体死亡。
三、发病原因
(1)水质不良: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溶氧量低,pH 值不稳定等,会使鱼体免疫力下降,为病原菌滋生创造条件。
(2)鱼体受伤:在捕捞、运输或养殖过程中,鱼体受到机械损伤,如鳞片脱落、皮肤擦伤等,病原菌容易通过伤口侵入鱼体引发疾病。
(3)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群生存空间狭小,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碰撞和摩擦,同时水质也更容易恶化,增加了鱼疖疮病的发病几率。
四、流行特点
鱼疖疮病在水温 15 - 30℃时均可流行,尤其在水温 20 - 25℃时发病率较高。
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类,尤其是个体较大的成鱼更容易感染。
该病在春末夏初和秋季较为常见,常呈散发性流行,有时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较大规模的感染。
五、防治方法
(1)预防: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和消毒池塘;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鱼体受伤;加强饲料管理,保证营养均衡,增强鱼体免疫力。
(2)治疗:外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水体;内服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拌饵投喂,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C 等免疫增强剂,帮助病鱼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