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细菌性败血病发病原因
鱼细菌性败血病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原因素
(1)细菌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是引发鱼细菌性败血病的常见病原菌。这些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如溶血素、细胞毒素、蛋白酶等,它们能够破坏鱼体的组织细胞,抑制鱼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鱼体感染发病。
(2)细菌的传播与感染:细菌可通过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等途径传播。健康鱼接触到被污染的水体或带有病原菌的水生生物时,细菌就可能通过鱼体的鳃、皮肤伤口、口腔等部位侵入鱼体,引发感染。
二、鱼体自身因素
(1)体质与免疫力:鱼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对抵抗病原菌感染至关重要。长期投喂营养不均衡的饲料,缺乏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营养物质,会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发病。
(2)鱼体损伤: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鱼体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如鳞片脱落、皮肤擦伤等。这些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便利通道,增加了感染鱼细菌性败血病的风险。
三、养殖环境因素
(1)水质恶化: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会对鱼体的鳃、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影响鱼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鱼体的抵抗力。同时,不良水质也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和繁殖。
(2)水温变化:水温的急剧变化会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鱼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使鱼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时病原菌更容易感染鱼体,引发疾病。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水温波动较大,鱼细菌性败血病的发病率往往会升高。
四、养殖管理因素
(1)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密度过大导致鱼群生活空间狭小,活动受限,鱼体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容易造成鱼体损伤。同时,高密度养殖还会使水体中的溶氧量降低,有害物质积累加快,增加了鱼体感染疾病的几率。
(2)饲料投喂不当:过量投喂或投喂变质、劣质的饲料,会导致残饵在水中腐烂变质,污染水质。而且鱼体长期摄食不良饲料,会影响其生长和健康,降低免疫力,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