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伊氏菌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伊氏菌病是由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的一种对多种鱼类危害较大的细菌性疾病。
病原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周生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热、干燥和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在低温和潮湿环境中较为稳定。
流行特点: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可感染多种淡水鱼和海水鱼,如鳗鲡、罗非鱼、虹鳟等。水温在 15℃-25℃时易流行,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水质恶化、鱼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下,发病率更高,死亡率可高达 50% 以上,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症状表现:患病鱼体常表现为体表发黑,游动缓慢,离群独游,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表可能出现溃疡、出血斑点,腹部膨胀,眼球突出、混浊甚至失明。解剖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肿大,有白色结节状病灶,肠道充血发炎,内有黄色黏液。
发病原因:主要是鱼体在受伤、应激等情况下,免疫力降低,迟缓爱德华氏菌趁机入侵。同时,养殖水体受污染、水质变差、饲料变质等因素也会增加鱼感染伊氏菌病的风险。
防治措施:预防上,要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定期换水、清塘消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治疗时,可选用对迟缓爱德华氏菌敏感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拌饵投喂,同时配合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