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质酸化发病原因
鱼塘底质酸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底质恶化现象,会对鱼塘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其主要发病原因如下:
一、有机物分解产生酸性物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过度投喂是常见问题。养殖户为追求高产,往往投放大量饲料,鱼类无法完全摄食,剩余饲料沉入底泥。与此同时,养殖生物的大量排泄物以及死亡的藻类、浮游生物等也不断沉积在底泥中。这些有机物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如乳酸、乙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酸性物质逐渐积累,导致底质 pH 值下降,引发酸化。
二、酸性物质的外部输入:周边环境中的酸性污染物进入鱼塘是导致底质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附近工厂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可能含有硫酸、盐酸等强酸物质;农田中过量使用的酸性化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在降雨时随地表径流流入鱼塘;还有酸雨的影响,当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解在雨水中形成酸雨,降落到鱼塘后,也会使水体和底质的酸性增加。
三、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对底质的酸碱度有着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底泥中的微生物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然而,当底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例如,当底质中溶氧不足时,厌氧微生物的活动会增强,它们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同时,一些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也可能抑制了能够调节底质酸碱度的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进一步加剧了底质酸化。
四、水体交换不畅:部分鱼塘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缺乏有效的水循环系统,导致水体交换不畅。这使得底质中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及时被稀释和排出,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而且,水体流动性差也不利于氧气的扩散,使得底质更容易形成厌氧环境,促进酸性物质的产生,从而加速底质酸化的进程。
五、长期使用酸性药物和肥料: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疾病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一些养殖户可能会长期使用酸性药物(如某些消毒剂、杀虫剂)和酸性肥料。这些药物和肥料中的酸性成分会逐渐在底泥中积累,改变底质的化学性质,导致底质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