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质污染发病原因
鱼塘底质污染并非由传统意义上的 “疾病” 引发,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造成鱼塘底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养殖管理不当:
(1)过度投喂:养殖户为追求高产,往往会过度投喂饲料。然而,鱼类无法完全摄食这些饲料,大量残饵便会沉积在鱼塘底部。这些残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在缺氧环境下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污染底质。
(2)养殖密度过高:过高的养殖密度使得鱼类的排泄物大量增加,超出了底质和水体的自净能力。鱼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耗氧量,导致底质缺氧,进一步促进厌氧微生物的繁殖,加速底质污染。
(3)清塘不及时:定期清塘是保持鱼塘良好环境的重要措施。但如果清塘不及时,底泥会不断积累,其中的有机物会逐渐腐败变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腐败物质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污染底质和水体。
二、水质恶化:
(1)水源污染:如果鱼塘的水源受到污染,如含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其中的重金属、农药、化肥、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会随着水源进入鱼塘,沉积在底质中,造成底质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会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当这些浮游生物死亡后,会沉入水底,在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形成厌氧环境,促进底质中有机物的腐败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三、药物使用不当:
(1)滥用渔药: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疗鱼病,养殖户可能会滥用各种渔药,如抗生素、杀虫剂、消毒剂等。这些药物不仅会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还会残留在底质中,破坏底质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底质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底质污染。
(2)不合理使用底质改良剂:一些养殖户在使用底质改良剂时,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或者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底质改良剂,不仅无法达到改善底质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对底质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四、周边环境影响:
(1)工业污染:鱼塘周边如果有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能会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鱼塘,污染底质。
(2)农业污染:周边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随着雨水径流进入鱼塘,导致底质中有害物质积累,造成底质污染。此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鱼塘底质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