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质酸化如何治疗
鱼塘底质酸化会严重影响鱼塘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效益,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改善底质状况,恢复鱼塘生态平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治理方案:
一、化学调节:
(1)使用碱性物质:生石灰是常用的碱性调节剂,它能中和底质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底质的 pH 值。一般每亩可使用 15-20 千克生石灰,先将其化水,然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在底质表面。生石灰不仅能调节酸碱度,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减少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另外,也可使用碳酸钙等物质,它们能缓慢释放碱性离子,持续调节底质的酸碱度,且对水体和生物的刺激性相对较小。
(2)投放水质改良剂:一些专用的水质改良剂也可用于治理底质酸化。如过磷酸钙,它可以与底质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降低酸性。按照产品说明的剂量,将过磷酸钙溶解后均匀泼洒在鱼塘中,能有效改善底质和水质环境。
二、生物修复:
(1)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向鱼塘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底质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有益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还能产生一些碱性物质,有助于调节底质的酸碱度。一般每隔 10-15 天投放一次,可根据底质酸化程度适当调整投放频率和剂量。
(2)种植水生植物:在鱼塘中种植适量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底质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酸性物质的产生源。同时,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氧量,有利于底质中有机物的好氧分解。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应控制在鱼塘总面积的 10%-20% 左右,避免过度种植影响水体的光照和溶氧。
三、物理处理:
(1)清淤换底:对于底质酸化严重的鱼塘,可进行清淤处理。将鱼塘的水排干,清除底部过厚的淤泥,一般清淤深度在 10-20 厘米左右。清淤后,可适当翻动底质,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加速底质中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必要时,还可以更换部分底质,填入新的、质地良好的底泥。
(2)增加溶氧:通过安装增氧设备,如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等,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充足的溶氧有利于底质中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减少厌氧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同时,增氧还能促进水体的上下对流,使底质中的酸性物质得到稀释和扩散。一般每天开机 2-4 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机时间。
四、调整养殖管理:
合理投喂:科学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质量,避免过度投喂。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实际摄食量,确定合适的投喂量,遵循 “少量多次” 的原则。选择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减少残饵和粪便的产生,从而降低底质酸化的压力。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避免因养殖生物过多导致排泄物和残饵积累过多。根据鱼塘的承载能力,适当减少养殖数量,维持鱼塘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治理鱼塘底质酸化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底质和水质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