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溶血弧菌病综合防治方案
以下是关于鱼溶血弧菌病的介绍:
一、病原特性
鱼溶血弧菌病的病原为溶藻弧菌等弧菌属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呈弧状或杆状,具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兼性厌氧,在含 2% - 3% 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二、流行特点
(1)流行季节:主要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流行,水温 25℃ - 30℃时适宜其生长繁殖,此时鱼体发病率较高。
(2)感染对象:可感染多种海水鱼类,如鲈鱼、大黄鱼、石斑鱼等,也能感染部分淡水鱼类,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水体传播,病鱼的排泄物、尸体等可将病菌释放到水中,健康鱼接触后易被感染,也可通过饵料生物等途径传播。
三、症状表现
(1)体表症状:病鱼体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斑点,鳍基部、腹部较为明显,有时会出现皮肤溃烂,鳞片脱落。
(2)内部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肿大、出血,肠道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充满黄色黏液。
四、防治措施
(1)预防: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换水,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还可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抑制病菌生长。
(2)治疗:发现病鱼后,应及时隔离。外用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同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拌饵投喂,连续投喂 5 - 7 天,具体剂量根据鱼的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