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表有白色棉絮物综合防治
鱼体表的白色棉絮物多是水霉病的典型症状,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等。当鱼体受到外伤,如在捕捞、运输过程中造成刮伤,或被其他鱼类咬伤,体表出现伤口后,水霉菌等就容易侵入伤口并大量繁殖,形成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而且水霉菌适宜在低温环境下生长,一般水温在 13℃-18℃时,其繁殖速度较快,所以在早春和晚冬季节,鱼更容易感染水霉病。
除了水霉病,鱼体表的白色棉絮物也可能是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等疾病导致。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比如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长期不换水,水质过于浑浊、富营养化,鱼的免疫力会下降,就为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鱼感染疾病出现白色棉絮物的几率。
另外,鱼的密度过大也可能引发此类问题。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鱼之间相互碰撞、摩擦的概率增加,容易造成体表损伤,同时也会导致水中溶氧不足、有害物质浓度上升,使得鱼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进而在体表出现白色棉絮状的病变。
当发现鱼体表有白色棉絮物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善水质、进行药物治疗等,否则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鱼的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甚至死亡,给养殖者和观赏鱼爱好者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