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底质硬化发病原因
鱼塘底质硬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在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底质物理结构发生改变的不良现象,会对鱼塘生态系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以下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
一、过度投喂与有机物积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追求更高的产量,常常过度投喂饲料。大量未被鱼类摄食的饲料沉入塘底,与此同时,养殖生物的排泄物、死亡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等也不断在底泥中堆积。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逐渐压实底泥,使得底泥的孔隙度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泥的结构变得紧实,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最终导致底质硬化。例如,一些高密度养殖的鱼塘,每天投喂大量饲料,却没有根据鱼类的实际摄食量进行调整,导致残饵大量沉积,加速了底质硬化的进程。
二、缺乏定期清淤:许多鱼塘没有建立定期清淤的制度,或者由于清淤成本较高、操作不便等原因,长时间不进行清淤工作。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底泥不断增厚,下层底泥受到上层底泥的重力挤压,以及自身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压力,逐渐变得致密坚硬。一般来说,鱼塘每隔 1-2 年就需要进行一次清淤,但实际情况中,很多鱼塘多年不清淤,使得底质硬化问题日益严重。
三、不合理用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药物,如过量使用消毒剂、杀虫剂、除草剂等,会对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破坏。底泥中的微生物在维持底质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保持底质的疏松状态。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时,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受阻,无法及时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导致底质结构发生改变,进而硬化。
四、水体流动性差:部分鱼塘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缺乏有效的水循环系统,水体流动性差。良好的水体流动性有助于底质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促进底泥中有害物质的稀释和排出,以及氧气的渗透。当水体流动性不足时,底质中的水分难以循环更新,氧气供应不足,底泥中的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会进一步改变底质的化学性质,使得底质更容易硬化。
五、水质恶化:长期水质恶化,如水体富营养化、酸碱度异常等,也会对底质产生不良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随后大量死亡并沉入底泥,增加底泥的有机物含量。而酸碱度异常会影响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底质的化学平衡,使得底质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底质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