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气泡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气泡病是一种常见且对鱼类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在水产养殖领域备受关注。
一、病因
主要由水中气体过饱和引起。当水中溶解的氧气、氮气等气体含量远超正常饱和度时,就为气泡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常见的引发因素包括:一是水体藻类过度繁殖,在强烈光照下,藻类进行旺盛的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导致局部水体溶氧过饱和;二是新开挖池塘,池底土壤中氮气等气体大量释放进入水体;三是水源中气体含量过高,如地下水含氮量高,未经充分曝气直接引入养殖池。
二、症状
患病鱼的外观症状明显。鱼体体表、鳍条、鳃丝等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这些气泡宛如镶嵌在鱼体上的珍珠。病情较轻时,鱼会出现烦躁不安,在水体中无规律游动,时而急速窜游,时而停滞不前。随着病情加重,鱼体失去平衡,侧翻或仰浮于水面,行动迟缓,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治疗,鱼体组织因气泡压迫,血液循环受阻,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最终死亡。
三、危害
气泡病对鱼类养殖危害巨大。一方面,直接导致鱼的死亡,尤其是鱼苗和鱼种阶段,因其体质较弱,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性差,患病后死亡率极高,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患病鱼体质下降,易遭受其他病原菌的侵袭,引发继发性感染,如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进一步加重鱼群的病情,扩大损失范围。
四、防治措施
预防上,要确保水质良好,合理控制藻类繁殖,避免水体过肥。对于新开挖池塘,需充分暴晒、注水后曝气一段时间再投放鱼苗。水源选择时,避免使用气体含量过高的水,如地下水需经曝气处理。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测水质,掌握水体气体饱和度。治疗时,发现鱼患气泡病,应立即加注新水,降低水体中气体饱和度。同时,适当遮荫,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氧量。对于病情严重的鱼,可尝试用针刺破气泡,再将鱼放入含适量食盐的水体中进行药浴,促进鱼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