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对鱼类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一、病原
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呈子弹状,有囊膜,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不耐高温。
二、流行特点
1.易感鱼类: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银鲑等,尤其是鱼苗和幼鱼阶段最为敏感,死亡率可高达 90% 以上。
2.流行季节:水温在 8-15℃时易流行,在水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季节发病较多。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水传播,病鱼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水体后可感染健康鱼。也可通过卵垂直传播,带毒亲鱼产出的卵可能携带病毒,导致子代发病。
三、症状
1.急性型:病鱼无明显症状即大量死亡,有时可见病鱼在水中狂游、打转,然后死亡。
2.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肛门处常有拖便现象。鳍基部、腹部、鳃盖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解剖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造血器官严重坏死,肠道内无食物,有淡黄色黏液。
四、防治措施
1.预防: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对养殖用水进行严格消毒,可用紫外线、臭氧等方法处理。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苗种,对引进的苗种进行严格检疫。
2.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现病鱼后应立即隔离,对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扩散。可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进行辅助治疗,如投喂含黄芪多糖、维生素 C 等的饲料,提高鱼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