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鳗出血性开口病综合防治方案
鳗出血性开口病是鳗鱼养殖中一种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一、病原及感染途径
鳗出血性开口病的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中,当鳗鱼因各种原因导致体质下降或体表受伤时,细菌就会趁机侵入鱼体,引发疾病。
鳗鱼之间的相互残食、捕捞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以及水质恶化等因素,都为细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二、症状表现
1.体表症状:患病鳗鱼的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口腔会出现溃烂、开口现象,这也是该病被称为 “开口病” 的原因。体表还可能出现一些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溃疡面。
2.内部症状:解剖病鳗可见肝脏肿大、充血,颜色变深,呈土黄色或暗红色,质地变脆。脾脏也会肿大,肠道内无食物,肠壁充血发炎,严重时肠道会出现糜烂现象。
3.行为表现:病鳗游动缓慢,常单独游动于池边或水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明显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身体逐渐消瘦,体质变弱,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三、流行特点
该病在水温 20℃-28℃时容易流行,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和养殖密度较大的池塘中更为常见。
鳗鱼的规格大小对该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幼鳗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幼鳗的抵抗力较弱有关。
四、危害
鳗出血性开口病会导致鳗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
严重时会造成大量鳗鱼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了解鳗出血性开口病的相关知识,对于鳗鱼养殖的疾病防控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保障鳗鱼养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