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疱疹病毒综合防治方案
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又称鲤疱疹病毒 3 型(Cyprinid herpesvirus 3,CyHV-3),是一种对锦鲤和鲤鱼危害极大的病原体。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一、基本信息:锦鲤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有囊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直径 170-230nm,核酸为双链 DNA。其基因组长 295kb,大于多数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可编码 156 种蛋白质。
二、分布范围:该病毒最早于 1998 年在以色列被发现,随后在全球多个水产养殖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包括北美洲、亚洲、欧洲、南非等地,但南美洲、澳洲与北非相对较少有相关疫情报道。
三、流行特点:锦鲤疱疹病毒主要感染鲤鱼和锦鲤,对其及杂交种高度敏感,其他鲤科鱼类如家鱼则未见感染病例。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水温 23-28℃时适宜其引发大规模疾病和死亡,水温低于 18℃或高于 30℃时,病毒活动减弱。潜伏期约 14 天,一旦发病,鲤鱼通常在 24-48 小时内开始死亡,2-4 天内死亡率可高达 80%-100%。
四、症状表现:病鱼会停止游泳,眼凹陷,皮肤上出现苍白色斑块与水泡,鳃出血、黏液增多、组织坏死,也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块,鳞片有血丝,体表黏液增多增稠。患病鱼一般在出现症状后 24-48 小时内死亡。
五、诊断方法:初步诊断可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仅鲤(锦鲤)及其变种易感并致死可作为参考。实验室确诊则采用细胞分离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荧光、ELISA、电镜观察等方法。
六、防治措施:预防上,要加强进出口口岸检疫,严格消毒水源、鱼、设施等,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现患病鱼须及时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全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