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矿物质缺乏症发病原因
鱼矿物质缺乏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饲料、水质、鱼体自身以及养殖环境等因素,具体如下:
一、饲料因素
(1)含量不足:饲料原料本身矿物质含量有限,若饲料配方不合理,未添加足够的矿物质预混料,就难以满足鱼的生长需求。例如以玉米、小麦等植物性原料为主的饲料,通常钙、磷等含量较低,长期投喂易导致鱼体钙、磷缺乏。
(2)比例失衡:不仅矿物质的总量要充足,各种矿物质之间的比例也很关键。如钙磷比失衡,会影响鱼对这两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即使饲料中钙、磷含量达标,也可能出现缺乏症状。
(3)矿物质拮抗:饲料中某些矿物质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过量的一种矿物质可能会抑制鱼体对其他矿物质的吸收。比如过量的锌会干扰铁、铜的吸收,导致铁、铜缺乏。
二、水质因素
(1)含量过低:水是鱼获取部分矿物质的重要途径,若养殖水体中矿物质含量低,鱼就无法从水中摄取足够的量。比如在一些贫营养型水体或经过深度处理的水中,钙、镁、铁等矿物质含量稀少,长期养殖易引发缺乏症。
(2)水质变化:酸碱度、硬度等水质指标的变化会影响矿物质的存在形式和生物有效性。如在酸性水质中,铁、铝等元素可能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鱼对它们的吸收利用率。
三、鱼体自身因素
(1)生理特性:不同种类的鱼对矿物质的需求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如肉食性鱼类对磷的需求相对较高,以满足其高蛋白代谢的需要,若饲料磷含量不足,就容易出现缺乏症状。
(2)健康状况:鱼体感染疾病、受到寄生虫侵袭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影响其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例如肠道疾病会破坏鱼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矿物质吸收障碍。
四、养殖管理因素
(1)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鱼在有限空间内竞争食物和生存资源,会导致部分鱼无法摄取到足够的矿物质,增加矿物质缺乏症的发病几率。
(2)养殖模式: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鱼完全依赖人工饲料获取营养,若饲料管理不当,就更容易出现矿物质缺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