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隐鞭虫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隐鞭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以下是关于它的简述:
一、病原特征
鱼隐鞭虫病的病原体为隐鞭虫,属于鞭毛虫类。虫体呈柳叶形或长卵形,前端较宽,后端较狭,有两根鞭毛,一根向前称为前鞭毛,一根向后称为后鞭毛,后鞭毛与虫体表面形成波动膜。虫体通过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二、发病原因
隐鞭虫通常在水质不良、养殖密度过大、鱼体免疫力低下等条件下容易大量繁殖并引发疾病。当水温在 20-25℃时,隐鞭虫繁殖速度加快,更易感染鱼群。
三、症状表现
鳃部症状:病鱼鳃丝鲜红,多黏液,严重时鳃丝被黏液覆盖,影响鱼的呼吸功能,导致鱼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
体表症状:虫体在鱼的体表寄生,会使鱼体分泌大量黏液,体表看起来有一层灰白色的薄膜,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失去活力。
行为异常:病鱼常离群独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在水中表现出不安,时而狂游,时而静止。
四、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鲢鱼、鳙鱼等多种淡水鱼类,尤其是夏花草鱼最为敏感。一般流行于 5-10 月,在南方地区可能全年都有发生,在高密度养殖池塘中更容易暴发流行,可造成幼鱼大量死亡,给渔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五、防治方法
(1)预防: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以增强鱼体免疫力。放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虫卵和虫体。
(2)治疗: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达到 0.7 毫克 / 升。也可使用福尔马林,以 20-30 毫克 / 升的浓度全池泼洒,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