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肤霉病综合防治方案
鱼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是一种常见且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真菌性疾病。
一、病原及发病机制
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这些真菌的孢子在水中广泛存在,当鱼体受到机械损伤、冻伤或因其他疾病导致体表组织受损时,真菌孢子就会趁机附着在鱼体伤口处,萌发并侵入鱼的皮肤和肌肉,在鱼体上逐渐生长成棉絮状的菌丝体。
二、症状表现
患病初期,鱼体表面会出现一些灰白色的小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小点会逐渐扩大,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棉絮状菌丝,肉眼可见鱼体像是覆盖了一层白色的毛状物。病鱼会表现出焦躁不安,常游动异常,与其他物体摩擦身体,试图摆脱菌丝。后期鱼体食欲减退,身体逐渐消瘦,游动迟缓,严重时会因衰弱而死亡。
三、流行特点
肤霉病在冬春季节水温较低时最为流行,一般水温在 13-18℃时易发病。尤其是在鱼的越冬期,鱼体抵抗力下降,加上水质不良、养殖密度过大等因素,更易诱发该病。它可感染多种淡水鱼类,包括鲤鱼、鲫鱼、草鱼等常见养殖品种,对鱼苗和鱼种的危害尤为严重,往往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四、防治措施
在预防方面,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鱼体受伤。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治疗时,可用亚甲基蓝等药物进行药浴,也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增强鱼体免疫力的药物,帮助病鱼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