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肠道溃烂综合防治
鱼肠道溃烂是水产养殖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对鱼类健康和养殖效益影响巨大。
从病因来看,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水质恶化和饲料因素。细菌感染是主因,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在鱼体免疫力下降时乘虚而入,侵蚀肠道组织。水质恶化,像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会损伤鱼的肠道黏膜,为病菌入侵创造条件。饲料方面,若饲料变质、营养不均衡或含有有害物质,长期投喂会引发肠道病变。
患病鱼的症状明显,外观上,肛门红肿,有时可见脓血流出;解剖后,肠道充血、发炎,严重时肠道糜烂、穿孔,肠壁变薄且弹性消失,内容物呈黄色或红色黏液状。
鱼肠道溃烂病在水温较高的夏季高发,因为高温利于病菌繁殖,且此时鱼摄食旺盛,肠道负担重。不同种类的鱼易感性有差异,鲤科鱼类如鲤鱼、鲫鱼相对高发。一旦发病,若不及时控制,会迅速传播,造成大量鱼死亡。
防控该疾病需多管齐下。预防上,要做好水质调控,定期换水、增氧,使用水质改良剂,保持优良水质。严格把控饲料质量,选择优质、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投喂变质饲料。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鱼体应激。治疗时,可先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和维生素等,增强鱼体抵抗力,促进肠道修复。
鱼肠道溃烂病对水产养殖业威胁大,只有全面了解其病因、症状、流行特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养殖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