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血居吸虫病发病原因
鱼血居吸虫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原存在
鱼血居吸虫是引发该病的直接原因。血居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胞蚴、尾蚴和成虫等阶段。成虫在鱼的心脏及血管内产卵,卵随血液循环到达鳃、肾等组织,孵化出毛蚴。毛蚴被中间宿主螺类吞食后,在螺体内发育为胞蚴、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进入水体,一旦遇到合适的鱼类宿主,便会主动侵入鱼体,在鱼的心脏和血管内发育为成虫,从而导致鱼体感染发病。
二、养殖环境因素
(1)水质:水质恶化是鱼血居吸虫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当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溶氧量不足时,鱼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对血居吸虫的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发病。
(2)水温:血居吸虫的生长、繁殖与水温密切相关。该病一般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适宜时流行,水温在 18-25℃时,有利于血居吸虫的卵孵化、幼虫发育以及尾蚴的感染活性。
(3)底质:池塘底质淤泥过多,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为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螺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增加了鱼感染血居吸虫的机会。
三、鱼体自身因素
(1)鱼的种类和年龄:不同种类的鱼对血居吸虫的易感性不同,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类较易感染。且鱼苗和鱼种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血居吸虫的抵抗力较弱,比成鱼更容易感染发病。
(2)鱼体健康状况:鱼体在受伤、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时,身体机能下降,免疫防御能力降低,血居吸虫更容易侵入鱼体并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
四、人为因素
养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操作也可能导致鱼血居吸虫病的发生。例如,在引进苗种时,未进行严格的检疫,可能带入带有血居吸虫的病鱼或携带虫卵、幼虫的螺类。另外,养殖密度过大、投喂不当等不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会使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增加感染血居吸虫的风险。